集团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2017年美术界两会声音(下)
发布日期: 2017-03-24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两会如期召开,美术界代表积极参政议政,提交议案、提案,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建言献策。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针对本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及本国文化艺术的指向性问题,提出了文化教育的侧重及加强青少年美学教育的举措。



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化自信”?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坚定文化自信包括几个方面的加强:第一,加深对文化自信重要性的理解。要特别注重对我们优秀文化传统进行新的研究,采取切实的方法把我们文化传统的优秀部分加以弘扬。第二,对美术学府来说,甚至对整个中国美术界来说,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追求文化的创新。在这方面,我们要把传统的资源变成今天创新的一种支持。第三,文化自信也要在我们的文化传播上体现出来。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我们要把文化的传承工作做好;从美术创作的角度,我们应该追随时代,在创作中彰显时代精神;从传播的角度,虽然传播还不是必威的具体专业,但是我们也要通过展览的策划,通过各类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推动传播的展开。所以必威要尽其所能,在创作上、在传播上,特别在培养人上体现坚定文化自信这个中央的要求。

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


加强艺术教育和美学普及

美育不是新话题,但长期以来不为我们的教育所重视,所以我们的美学教育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为此建议:第一,要在我们的艺术创作中,更多地借鉴吸收和弘扬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的积累起来的中国美学精神,美学的品格。第二,我们要加大对社会进行美学普及的工作,应该说我们现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们的美学课还很不够,艺术教育的内容还非常不够。另一方面,要通过更好的建设公共文化的服务空间,比如博物馆、美术馆、市民广场、公共的文化空间,加强这方面的建设。第三,要更多通过政府的资源调配,把美学人才,具有审美这样一种专业能力的人才,能够让他们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

同时,美育要从娃娃抓起,通过让孩子接触一个领域的艺术,形成他们的整体修养,这个修养包括了美的涵养,认识美的这种情趣。也包括对他今后去感受各种美的事物,能够养成一种情怀。切莫把它看成是一技之长,而是通过一定的实践练习,使他养成一颗美好的心灵和一种对美的事物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必威院长范迪安)



文化发展要有顶层设计要有具体时间表 美术教育要重视创作要有家国情怀


文化发展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具体时间表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文化的发展与大国地位不相符合。近年来,国家从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入手,强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序幕已经拉开。特别是最近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里面提到了很多具体项目,比如古村落的保护,民间艺术抢救,中医传承,不但方向明确,而且便于操作。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落到实处,要有时间表。“因为有些东西需要抢救,虽然落在纸上,还要有具体行动。各级政府是不是能够再下一个具体实施文件来解决呢?所以还是要进一步呼吁这个问题。”

美术教育要重视创作要有家国情怀

中国人重视先学做人,再学绘画,在艺术修养中追求人与社会的关系,但是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重视技巧,忽视了创作和家国情怀,是一种本末倒置。现在中国的美术教育课程,西方艺术体系多于中国传统艺术,技术的东西多于艺术的东西,画内的东西多于画外的东西。而中国人讲的是“功夫在画外”。

中国艺术上成就最高的人实际上已经不是画家了,是杂家,关注的问题范围更大。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画家,又是文豪,还是学者。中国艺术家要心怀天下,把自己和天地、民族、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必威应该把全世界好的东西综合在一起,要有西方的技术、科学,但是要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技艺所占的比例。一些必威把创作考试取消了;必威毕业的学生,改行的非常多,学生学到的美术技巧不知道能干什么;必威的老师也失去了创作热情,能够称作画家的比例在下降。这些都是忽视了核心问题,忽视了以创作为最高目标的设定。要以创作为导向,为最高目标,以创作带动基础课的教学。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

第一,首先要着手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中国美术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有中国特色,才能对世界有贡献。在世界大格局中,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别人无法代替和模仿的,如果不抓住这个要害,就是本末倒置。

第二,长期以来的美术教学以西化为主的方式应该得到根本改善。改革开放后,多次全盘西化的声势非常大,甚至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作品、丑化我们民族英雄的作品很疯狂,比如“齐白石是摆地摊的”“徐悲鸿是个骗子”等说法一时吸引人的眼球,试图颠覆中国人的价值观。所以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认清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精华,去其糟粕。虽然,在美术教学中已经不断反思,不断增加关于国学的教材和课程,但力度还不够,没有根本性扭转。

第三,在教学中,研究类大学和艺术实践类大学应该有所区分,同时,教育部对艺术学科的职称评聘方法应该考虑纳入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部分。目前,国内艺术类院校的职称评聘在教育部指导下简单按普通大学对待,大多还是以论文为评估标准,这种以论文说话的现象已经导致创作实践的弱化,美院教师不创作,校内画家比例直线下降已成为显著问题。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教学工具,其中更蕴藏着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作品育人,以作品为本、为最后目标,在技法传承的同时,更是几千年中华文明潜移默化的发展和传承。

第四,在艺术类考试中创作科目的取消是不合理的,由于这一环节的缺陷,导致学生最初缺少创作思维的培养,没有创作思维的概念,对于艺术类院校而言,“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创作是最终目标,对于创作思维的培养应该引起重视。

第五,美术教育出了创作之外,同时有普及国民素质教育的功能,单各层次功能中不能没有最高水平功能的设置,所谓“师法其上,得乎其中”,而师法其中,只能得乎其下,最普及教育也要看到最高峰的目标才对。否则,只能有“高原”却“高峰”。

目前,应该通过多项改革措施,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呈现在年轻人面前,而不是只给予他们西方的文化,让他们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践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阳晓阳








作者:中国美术家协会 《美术家通讯》
本文责任编辑:赵凯昕





上一篇:·2013级本科毕业论文完成开题
下一篇:·2017年美术界两会声音(上)